close

  大城小議
  主持人:林圳
  今日議題
  判斷一個人的年齡,不用看長相,考察一下TA對網絡熱詞的熟悉程度,大致可知其屬於哪個“次元”。比如,90後跟60後說起“李菊福”,60後一定認為這是個人名。
  讓年長者感覺氣餒的是,如今,他們基本看不懂後生仔女的網文:所有的字都認得,就是不解其意。他們有理由懷疑這是年輕人在“欺老”、“不好好說話”。一波又一波的網絡熱詞衝擊波,令不好此道的人感覺被甩出好幾條大街。
  不光看不懂,也聽不懂。“那麼問題來了,到底哪家強?”“也是醉了”、“你家人造嗎”、“愛逼格”……這些詞句越來越頻繁地從網絡走到嘴邊,據說每一個都有出處,成了被玩壞了的新“典故”。
  貪戀網絡熱詞的人,追求的是娛樂至死的精神,但也給不同年齡和階層的人製造了交流障礙。
  三員議事
  可與知者道,莫與外人言
  特邀議員
  林琴西
  網絡熱詞作為一個詞句,它很新;但作為一種語言現象,卻很舊。
  用“一撇水”指稱一千元,這是江湖黑話。用“友於”指稱兄弟,這是讀書人的藏詞。以“一次內部的洗澡”指稱飲水,這是歐洲貴族的沙龍語言。這些,與網絡熱詞以“李菊福”指稱“有你有菊,令人性福”,在本質上是一樣的,都是一種社會方言。
  使用方言的一個基本原則——“可與知者道,莫與外人言”。說話總得讓人懂,如果以操一種方言以自負、欺人,其實,與滿口“一撇水”“一舊水”的黑社會人士沒有多大區別。
  網絡語言是另一種“方言”
  特邀議員
  何龍
  網絡語言有的是“撒嬌語言”——為了好玩而弄出來的語言,如“造”(知道);有的是模仿地方口音,如“醬紫”(模仿臺灣的“這樣子”),“木有”(模仿一些地方的“沒有”讀音);有的是縮寫成語,如“喜大普奔”(喜出望外,大快人心,普天同慶,奔走相告);有的是為避敏感而故意寫錯別字,如“正府”(政府);有的是用近音字來諷刺某些人,如“官猿”(官員)等等。
  其實網絡語言也是一種“方言”。當你不懂方言時,你會去學習或查字典;但面對網絡“方言”的生詞時,你為何不查?——搜索引擎就是萬能詞典。
  當然,在正式書面語中,你就不能亂用生僻的網絡“方言”了。
  堅持說人話就是了
  特邀議員
  耀琪
  網絡詞彙既會速生,也很容易速死。你想鑽研它的時候,可能它已經開始被摒棄。如果一個網絡用語幾年下來死不了,那它基本就從某個階層的習慣,變成了包括大眾傳媒使用的常用詞彙。
  中國漢字其實是很強大的,它再被娛樂化,其本源都是很清晰的,不會面目不清。網絡用語再亂,有多少人會每天掛在嘴上說出來呢?如果擔心母語被滅,那隻能怪自己中小學語文沒學好,而不要怪世界太壞。
  林圳  (原標題:“欺老”的網絡熱詞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spsiyfilot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